《中国金融》|不断深化中非金融合作

Connor 币安binance交易所 2023-04-11 136 0

作者|罗青林「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国投资本股份有限公司」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5期

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巩固和深化,中非金融合作日益紧密中国金融。在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非提出了包括金融合作在内的“十大合作计划”。鉴于金融的中介属性,中非金融合作从一开始就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贸易畅通、制造业提振等实体板块的推进有序展开的。到2018年,中非合作进一步整合聚焦到“八大行动”上,尽管金融合作没有再被专门提及,但金融工具在帮助非洲各国突破融资瓶颈中发挥的作用愈加突出,显示出中非金融合作已贯穿双方合作的方方面面。未来,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基础设施为引领,夯实贸易、投资、融资三大支柱,培育中非合作新动能”,继续深化中非金融合作意义重大。

当前非洲金融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缺口大中国金融。2000~2019年,中国企业已为非洲新增和升级铁路逾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从2007年到2020年,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金额是其他所有双边机构融资总额的2.5倍。尽管如此,截至2021年,非洲的基础设施融资缺口仍超4000亿美元。因此,在2021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承诺通过“投资驱动工程”,再向非洲金融机构提供100亿美元授信额度,并鼓励中国企业未来三年对非洲投资不少于100亿美元,这无疑将进一步密切中非双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而开展的金融合作。

第二,信用环境困扰中小企业融资中国金融。根据非洲开发银行测算,非洲部分地区的信用风险相对较高,部分中小企业以名义价值计算的敞口达到股本的186.7%。尽管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正有效改善非洲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但对孕育中的非洲制造业和其他产业而言,大量涌现的中小企业并不能迅速进入供应链当中,它们的贸易融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第三,传统金融业务发育不健全中国金融。从商务部对51个非洲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来看,一方面,非洲商业银行业务薄弱。截至2021年末,有830家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非洲展业,但非洲国家商业银行短板明显。一是对公业务稳定性差,主要以存贷款息差为主要收入来源,贷款利率在10%以上者不在少数。在一些非洲欠发达经济体中,银行惜贷现象普遍,企业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取融资,承受更高贷款成本。二是零售业务覆盖率低,非洲民众普遍未开办银行卡,日常生活中只使用现金,无法享受更多便利化的金融服务。纳入统计的51个非洲国家和地区中,只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信用卡渗透率勉强超过20%,厄立特里亚、布隆迪、中非等部分国家和地区至今无信用卡业务,许多国家只有在外资商超、五星级酒店、高档西餐厅才能使用信用卡,整个非洲仅18个国家和地区能使用银联服务。三是跨境业务成本高昂,非洲商业银行间跨境结算不发达,跨国汇款成本高、耗时长,100美元汇款需手续费40美元,耗时两周。由于支付结算畅通是贸易流转、资金融通的基础,跨境结算的梗阻限制了非洲内部跨国贸易的开展。另一方面,保险、证券等业务发育水平低。保险业务方面,非洲共有741家保险公司提供人身险、财产险服务,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多数国家尚未形成保险意识,保险产品渗透率极低,保险市场非常狭窄。证券业务方面,非洲共有27个国家和地区开设有独立的证券市场,另有西非6个国家和地区共用设在科特迪瓦的西非经济货币联盟地区股票交易所,目前共有上市公司1405家。其中,中部非洲9个国家和地区上市公司数为零,洼地现象显著。

中非金融合作开展的现有基础

首先,我国对非贸易、投资为中非金融合作提供了丰富场景中国金融。中非金融合作是从贸易促进开始的,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与南非标准银行推出首个跨境现金管理平台后,2011年上半年的结算额度就达到逾5亿元人民币。2021年,中非贸易额创2540亿美元新高。同年,我国与东非地区金融、商贸、科技的重要节点国家毛里求斯签订的中非间首份自贸协定正式生效。我国2021年对非洲全行业直接投资37.4亿美元,广泛分布在矿业、冶炼、装备制造、金融、农业、家电生产、航空服务、医药卫生、数字经济等领域。中国面对美西方“脱钩”威胁,需要向非洲转移产能。比如,2022年下半年,中国投资者就与津巴布韦政府围绕电池金属园区达成了28.3亿美元投资合作。大量现金流的注入,为中非金融合作提供了许多典型的场景。

展开全文

其次,中非在传统金融合作方面已有一定的成果积累中国金融。2000年8月,为支持中非企业间的贸易融资,我国正式加入东南非贸发行,并持有该行6.28%的股份,成为域外第一大股东并任独立董事。2004年,我国又入股西非开发银行,成为其区外第一大股东。而在商业银行股权合作方面,2007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2018年,香港贝森资本金融控股有限公司(Bison Capital Financial Holdings)为莫桑比克投资支持银行(Banco MAIS)注资认购股份,成为该银行的最大股东。2013年9月,中国民营企业Top Finance成功获得银行营业执照,成为第一家在乌干达开展业务的中资银行。2017年11月,由上海市和江苏省6家地方国有及私营企业在坦桑尼亚发起成立的中资独资股份制银行中华大盛银行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成立,一年后正式持牌,经营范围涵盖银行所有业务,并将在人民币清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6年开始,银联国际在刚果(金)、肯尼亚、津巴布韦、坦桑尼亚与当地主要银行围绕工资卡、学生卡发放等方面开展合作,到2019年,银联卡已经被非洲50余个国家接受,受理率近80%。在毛里求斯、塞舌尔、南非、肯尼亚、摩洛哥等非洲经济“优等生”地区,银联卡受理率更是达到了100%,特别是毛里求斯、吉布提、内罗毕这样的区域经济金融中心,甚至可以接入“云闪付”功能。

最后,中非金融合作正从银行业向其他细分领域挺进中国金融。商业银行通常是金融业的基础所在,但在非洲部分金融业务基础较好的区域,中资金融机构已向着开展综合金融服务迈出了脚步。2022年4月,中国银行南非约翰内斯堡分行就同南非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JSE)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资本市场合作。在保险业方面,复星集团通过收购千禧银行和忠诚保险公司股份间接参与莫桑比克的金融保险业务。

未来中非金融合作的潜在路径选择

一是优化供应链融资安排中国金融。根据中非供应链进一步发育的趋势,未来中资企业将更多把非洲本地企业纳入供应链,并以控股或参股形式加强对当地企业的技术转移和能力培育。未来,随着中非合资企业大量进入供应链,可顺应其更易于获得双边、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授信准入的特点,拓展产业端融资来源,同时引导纯中资金融机构更多地成为提升供应链韧性的兜底性融资来源,以提升供应链韧性,并摊薄援非项目融资成本。2020年6月,广州森大贸易有限公司与顺德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企业就从国际金融公司(IFC)获得了1.65亿美元贷款。

二是加大传统金融业务布局中国金融。根据非洲各次区域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多方式梯次推进相关业务。通过参与股权多元化改革、设立合资机构等方式,在银行及保险机构较集中的东部非洲、西部非洲和资管及保险业务基础较好的南部非洲积极扩大业务和产品线合作,提升银联卡在南部非洲的使用率,推动中资资管、保险产品落地。应特别注意利用毛里求斯金融高地的地位、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独特辐射力和中毛合作积累,通过加大分支机构设立和业务布局力度,在“西印度洋—东非”地区形成业务支点。同时,借助北部非洲在上市公司孵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大证券业务领域探索与合作,为中资企业在非洲的并购重组提供便利。针对北部非洲、中部非洲商业银行数量不多的短板,发挥刚果(金)中刚非洲银行示范效应,尝试在域内相关国家设立中非合资商业银行,推动当地民众金融服务享有的便利化,并借助卡萨布兰卡覆盖非洲50个国家的业务网络优势,推动非洲内部跨境业务发展。

三是重视金融制度衔接中国金融。2021年流入非洲金融科技领域的国际资本达30.4亿美元,约占当年度非洲吸收投资总额的60%,金融科技助推了非洲普惠金融的实现,但也使相关监管框架面临挑战。同时,非洲不少区域金融中心正尝试通过与世界金融中心建立制度衔接以获取发展经验,形成了“卡萨布兰卡—伦敦/卢森堡/新加坡/上海”“内罗毕—迪拜”“卢旺达—伦敦/卡萨布兰卡”等合作关系。此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发展议题、和平议题、气候议题等又使非洲的公共金融管理面临更为复杂的议程叠加,亟须获得先进的规则、规制、经验和标准。因此,在未来的中非金融合作中,应围绕上述方面稳步扩大金融运行规则、业务规制、管理经验和相关标准的对非衔接。利用我国十余年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经验助力非洲提升金融科技领域治理水平。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优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同中非金融合作相关联,注重制度层面上的协同与衔接。积极深化“卡萨布兰卡—上海”绿色金融合作框架,在实践和研究分享基础上探索绿色金融规则标准方面的融合创新。

四是培育金融经济领域友华力量中国金融。中非金融合作既是契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保证中资企业在非洲经营中金融需求的必要,也是推动中非更深层次人员往来、培育友华力量的需要。历史上,华人华侨在非洲的艰辛开拓,为许多非洲国家经济社会的平稳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在毛里求斯于19世纪30年代废除奴隶制后,华商交换经济的发育和发展就事实上保障了该岛屿经济体的社会平稳过渡。未来,应继续借力中非“能力建设工程”,借助非洲高端人才研修研讨、中非留学生就业直通车等平台,积极开展非洲金融人才培训,通过向非洲金融专业人才展示中国成就、揭示成功奥秘、传播友好交往历史,增进非洲金融、经济界人士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中国金融发展历程、金融制度建构过程的认识,在非洲经济金融领域营造对华友好氛围,培养友华群体。 ■

[本文系北京用友公益基金会项目“毛里求斯华商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区域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20-S0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植凤寅)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