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车企恐慌扫货,芯片订单暴增,荷兰晶圆却卖不出去

来源:上海汽车报

欧洲车企恐慌扫货<strong></p>
<p>三一重工股票</strong>,芯片订单暴增,荷兰晶圆却卖不出去

据路透社报道,荷兰政府在9月底宣布接管中资控股的半导体制造商Nexperia(安世半导体,恩智浦前功率器件部门,现由中国闻泰科技控股),以“国家安全”为由行使国家干预权三一重工股票

随后,安世半导体临时CEO斯特凡·提尔格(Stefan Tilger)于10月26日签署文件,暂停向中国东莞工厂供应晶圆三一重工股票。这一决定不仅引发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震荡,也使欧洲政治干预首次直接触及中国制造体系。

欧洲接管风波

可能有人还不知道安世半导体的分量——它是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龙头,特斯拉、宝马、大众汽车的电动车芯片都靠它供货三一重工股票。2018-2020年,闻泰科技分三轮收购,砸了超300亿元才拿下它 100% 股权的电驱系统与智能控制模块。

而荷兰政府此次强行接管,使企业经营决策被纳入国家安全管控范围,出口与产能配置均需政府批准,可以说是一种“明抢”的行为三一重工股票

与此同时,欧洲多家整车厂警告,一旦晶圆生产或出口受限,将造成车规级功率芯片短缺,可能在一个季度内波及整车交付三一重工股票

根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数据,安世半导体约占欧洲功率半导体市场的18%三一重工股票。一旦断供持续超过4周,预计产能损失将超过2亿颗芯片。

荷兰政府此举被视为欧盟“科技主权”战略的延伸,但其副作用显而易见:供应稳定性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合作信任被削弱三一重工股票。汽车行业再次陷入“政策性芯荒”的风险漩涡。

排挤中国反受限

虽然荷兰此举明显是为了把中国排挤出去三一重工股票。但事与愿违,当荷兰方面切断对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后,欧洲车企自身反而陷入恐慌性囤货。要知道,安世半导体 70% 的产能早就转移到中国东莞工厂,所以暂停向中国东莞工厂供应晶圆,叫苦不迭的首先是欧洲车企。

由于担心安世半导体的生产与出口体系可能全面受限,大众汽车、雷诺等车企紧急增加对安世半导体车规芯片的现货采购量,部分订单一度暴增三倍三一重工股票

展开全文

结果是,欧洲经销环节出现异常拉货潮,价格短期上涨近20%,同时,荷兰本土晶圆厂却因出口受限而库存堆积成山三一重工股票

据《金融时报》援引业内人士称:“荷兰政府一边限制晶圆外流,一边目睹仓库满载的晶圆无法封装成成品——这是一场人为制造的供应错配三一重工股票。”

分析认为,这场政策主导的接管行动,正在重演2021年全球“芯荒”的困局三一重工股票。欧洲产业链“去风险化”口号,反而加深了自身对外依赖的焦虑。

德国《商报》评论指出:“政治正在取代市场逻辑,制造业为此付出现实代价三一重工股票。”

美国是关键推手

虽然荷兰政府在表述中强调此次接管是出于“国家安全”和“企业治理风险”,但多方迹象显示——美国才是这场风暴背后的关键推手三一重工股票

早在今年6月,美国国务院和商务部就曾多次与荷兰政府磋商,明确表达对安世半导体母公司——中国闻泰科技掌控权的担忧,理由是其可能“通过安世半导体获得先进工艺的全球访问渠道”三一重工股票。美国方面警告称,若荷兰不采取行动,美国可能对相关产品实施出口限制。

随后,美方将闻泰科技及其关联企业纳入“出口管制观察名单”,并通过外交渠道敦促荷兰在欧盟框架内加强对中资科技资产的安全审查三一重工股票

在美方持续施压之下,荷兰最终援引1952年《国家物资安全法》,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三一重工股票

这种模式与2023年美国主导的“阿斯麦光刻机出口限制”如出一辙:由美国提出安全诉求、欧洲执行管控措施、中国企业成为目标对象三一重工股票

供应链自主化成为新战场

从美国的AI芯片出口管制,到荷兰的安世半导体接管,全球半导体竞争正在从技术转向产业链控制权的博弈三一重工股票

对欧洲而言,这次接管可能削弱其自身的产业独立性;对中国而言,这是验证供应链韧性与自主制造能力的现实考场;对全球整车厂而言,芯片安全已从成本议题上升为战略议题三一重工股票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到2027年全球车规芯片市场规模将达850亿美元,而亚洲供应链的份额预计突破六成三一重工股票。随着中国“车规半导体专项工程”推进,本土功率器件、MCU、IGBT模块的国产化率有望在两年内超过50%。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造车速度,而是芯片掌控力三一重工股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