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企业零碳能源转型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于11月14-17日在宁波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碳衡科技CEO黄彦翔受邀参加圆桌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
本届会议以“可持续的韧性新增长”为主题,围绕全球经济发展新动力、新增长,供应链韧性发展和重构、产融结合、绿色“一带一路”与ESG、塑料循环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展开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
低碳政策之下有哪些机遇与挑战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
受大会主办方邀请,15日下午,碳衡科技CEO黄彦翔应邀出席零碳经济“易”测未来——2022石油化工行业低碳座谈会,与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及其他嘉宾聚焦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与国际化、碳边境调节机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市场手段如何盘活“低碳经济”等话题,共商低碳政策之下市场手段(碳交易与绿电交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
展开全文
对于“国家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碳排放控制,会为绿色低碳产业带来什么积极影响”这个问题,黄彦翔认为,这将促成降碳减排生态体系的构建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具体涉及到三方面:
首先,全国碳市场作为市场化的调节方式,极大推动了企业降碳减排的意愿,促进企业在碳减排方面做更多效率优化的决策,这为如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这种企业环境战略的转变会使企业通过更精细的运营,来满足其利益相关者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从而形成更有力的竞争优势。
其次,碳市场的定价机制会进一步开发碳资产金融属性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碳交易市场本质上是金融市场,定价效率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得以有效运作的关键,这需要交易制度、交易工具、投资者等基础条件的完善,没有金融机构的参与,碳市场在价格发现、引导预期、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影响减排目标的有效达成。所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和绿色产业基金等金融工具就会快速发展以弥补企业低碳转型的资金缺口。
最后,有效的碳交易市场机制对于科技创新及投资具有引导作用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技术从研发到投入市场需要遵循市场定价原理,简单来说就是需求单位付费意愿和解决方案单位成本之间的盈亏平衡点是否达到,就以刚刚讲的企业内部碳定价为例,像我们探讨的一些减排的前沿技术,如ccus碳捕捉技术,目前在中国的成本为每吨二氧化碳300-700左右,到2060年有预期可以降到100-400左右,市场上的碳配额价格或者企业内部碳定价的上升到了盈亏平衡点,就可帮助市场快速引入更好的技术,这对于投资和科技创新来说具备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对于“石化行业未来应如何更好地参与碳市场”,黄彦翔认为,石化行业相比其它领域,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工作流程非常复杂,导致其普遍缺乏系统性成熟的碳核算管理数字化工具,这也正是许多石化企业需要重点突破的痛点;另外,对于石化行业来说,低碳产业链的构建需要合作伙伴协同推进,不仅要协同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还要对落后的减排企业施加压力,从而推动全产业链的低碳发展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
最后,黄彦翔提到,在之前碳中和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锦上添花事,而在近几年以及未来,这已经变成一个底层合规问题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若企业积极参与,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若企业选择消极应对,则会导致合规成本的提高以及利润下降。
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企业零碳能源转型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首位,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长久存在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双碳”目标的提出,促使我们更多地去思考应该如何实现零碳能源转型。
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重视能源转型不仅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降低国际能源格局变动对我国能源供给的冲击和风险的重要保障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
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企业零碳能源转型?在11月16日举行的未来能源大会上,碳衡科技CEO黄彦翔在以《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零碳能源转型》为主题的演讲中分享了他的看法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
他指出,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能够促进净零排放工业和交通运输、去碳电网及零碳食品系统等场景的实现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
以区块链技术为例,世界银行曾发布一份名为《Blockchain and Emerg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for Enhancing Post-2020 Climate Markets》的报告,报告明确指示区块链作为新兴技术可以解决如绿电权益归属及碳数据来源追溯等问题,以帮助企业上下游排放数据和能源及碳市场交易形成一个可在全球共享合作的市场环境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
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联合浙江省政府和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共同打造的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行业年度盛会,已跻身全球石油化工行业五大会议之列区块链和抹茶交易所。大会旨在客观剖析中国和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面临的现状与挑战,帮助企业寻找发展机遇与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