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丨地方如何做好金融监管守住底线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段树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金融监管。其中,‘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对地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近日由北京市科技金融促进会、金信网银监管科技研究院主办的“金融与科技大讲堂”上,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项目主管王东宾博士就“地方金融监管能力与治理水平现代化”话题进行了分享。
王东宾介绍,自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守土有责”和“全国一盘棋”成为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统筹的基本目标,地方以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为底线,全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金融监管。二十大报告提到“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对地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方如何做好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的底线?王东宾认为,应从制度立法、体系构建、能力建设三个层面着手金融监管。
一是制度立法金融监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提出,依法依规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责分工,强化地方政府属地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这对金融监管工作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2021年12月31日央行发布了《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之后,全国各地也纷纷自主出台和制定了地方金融条例或者监管条例。
除了立法之外,也从技术上做了一些安排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统计制度要求对地方金融组织的底数和情况进行常态化的报送;全国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天罗地网”旨在构建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央地平台互联互通的监测预警天罗地网,防止非法集资风险蔓延放大,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到2022年年底,基本建成统分结合、智能驱动、高效协同的全国非法集资的监测预警体系;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在金融监管、风险处置、信息共享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协作。
二是体系构建金融监管。过去五年,整个地方金融治理体系建设在发展。从中央层面来看,建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从地方层面来看,全国各地在已经建立的地方金融工作办公室基础之上加挂了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牌照,实现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人员进一步增强和扩充。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体系,并根据情况,在地方金融办、地方金融局的体系之下又增设了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金融创新管理中心、绿色金融办公室等机构,初步建立起一支成建制、体系化的新兴地方金融监管队伍。
展开全文
三是能力建设金融监管。过去五年,地方金融体系做了很多事情,在实战之中锤炼了实践能力和作战能力。首先,每年的地方金融风险摸底排查,地方金融局、金融办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爬滚打,从实践中总结智慧。其次,从2016年开始进行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P2P网贷)对地方金融工作提出了非常大的考验。这项专项整治运动从金融思维、风险处置角度给予地方金融体系和人员队伍一个重大的能力锤炼,对整个地方金融队伍能力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对地方金融体系提出了全方位、综合性的考验和锻炼,包括地方债、上市企业、不良资产、打击逃废债及非法集资等风险的的防范化解。通过专项整治实战演练,地方金融队伍在扩大,人员素质在提高,核心能力在增强,成为能够跟中央金融监管进行匹配、基本合格的新兴地方监管力量。
王东宾表示,地方金融体系越往基层,人员薄弱、机构不全、承担大量工作情况越明显金融监管。在这种情况下,监管科技在地方金融监管过程中能提供很大助力。从2012年北京金融局开发了冒烟指数之后,全国各地在监管科技方面纷纷大量投入,用监管科技的力量赋能地方金融监管。“在新形势下,地方金融工作需要一些思维范式的转化和提升。”王东宾说。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金融监管。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⑥丨楼市既要稳信心又要防风险
●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①丨张云华: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强国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
●热点丨预计2023年春运期间铁路运输需求进一步增加
●关注丨车路协同实现技术跃升全自动驾驶商业化时代到来
总 监 制 丨 王辉 王继承
监 制 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
评论